陆湧浩,天铁公司崇利制钢白灰车间职工,凭借三十年如一日的技术深耕,他带领团队破解了一个又一个行业难题。曾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、天津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。
“现在轨道检测,仍依赖职工乘坐上料小车从地坑沿轨道升至 40 米高空执行检测作业,这种垂直升降式高空巡检的安全风险实在不容忽视。”在天铁公司崇利制钢白灰车间的班前会上,陆湧浩总能在解决设备难题中找到创新方向。
随着环保政策升级,石灰石矿300吨竖窑双斗提升机上料小车竖井全封闭改造后,轨道检测模式暴露出致命缺陷,需职工搭乘运行中的小车高空检测作业,安全隐患如芒在背。且一旦轨道破损引发上料小车落架事故,不仅维修成本高达5万元,更会导致生产线停摆5至7天。面对困局,陆湧浩带领创新工作室团队迅速行动,以“敢啃硬骨头”的劲头投入研发。他们另辟蹊径,研发出形似机械蜘蛛的智能化轨道检测装置,通过4个带槽轨道轮自主滑行,搭载高清摄像头实现360度无死角监测。面对初期画面抖动、轨道轮脱轨等难题,陆湧浩与团队一同反复试验,创新性地为活动臂加装弹簧缓冲结构,优化轨道轮槽设计和滑轮安装方式。最终,该装置不仅消除安全隐患,还将检查效率提升近5倍,设备故障率下降 80%,成功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。
解决轨道检测难题后,新的挑战接踵而至。近期公司引进的气力输送设备进料阀摇臂异常磨损。由于除尘灰粘性强,传统结构部件使用寿命不足3个月,频繁更换既增加成本又影响生产。陆湧浩凭借深厚技术功底提出“关节轴承替代方案”。通过扩大摇臂内孔加装关节轴承,配合钢板螺丝限位结构,改变销子与拨叉的运动方式,使转动摩擦集中在可润滑的关节轴承上。这一改造让部件使用寿命延长至两年以上,大幅降低了维护成本。
与此同时,车间的输送皮带护皮因设计缺陷也出现了频繁损坏的现象。陆湧浩带领团队工作时发现,传统护皮垂直安装与35度槽型托辊产生夹角,存在应力磨损。为此,他们设计新型护皮结构,通过特殊连接件调节平行度、增大密封面积并改进紧固方式,有效提升使用寿命。
“设备异常不会主动发声,需要我们主动发现解决。”陆湧浩常以此激励同事。从轨道检测装置研发,到气力输送设备改造、新型护皮创新,他以高度责任感带领团队攻坚克难。作为创新工作室带头人,他既专注技术突破,又重视经验传承,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。
(天津工人报记者秦帆 通讯员申仁芳)
上阳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