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4年,《西游记》剧组为了拍摄一个不到三分钟的小角色,竟然动用了直升机来接演员,这个角色就是唐僧的母亲——殷温娇,而饰演她的,是当时黄梅戏界极负盛名的名角马兰。
在原著小说中,对殷温娇的描写极为细腻:“面如满月,眼似秋波,樱桃小口,绿柳细腰。”这不仅是外貌的描写,更透露出角色气质的优雅和内涵。导演杨洁看了试拍片后深知,这段戏不能单靠台词撑场,更多要靠细腻的肢体语言和神情传递情感,必须找个能把这些细节活灵活现演绎出来的演员。
剧组最初打算找舞蹈演员,觉得舞蹈功底好的人动作自然流畅,适合演绎这类戏份。可实际试镜后发现,虽然动作优美,但神态却不够贴合角色气质。接着又试了几位电视演员,依然找不到满意的人选。
展开剩余81%正当导演一筹莫展时,偶然翻看到了马兰的黄梅戏录像。马兰年轻时就以清丽脱俗的形象和扎实的唱腔闻名,21岁时已红遍大江南北。她唱腔干净利落,台风自然大方,1985年更是拿下了全国黄梅戏广播大赛冠军,在安徽黄梅戏剧团稳居台柱地位。连拍摄《红楼梦》三年都请不动她,足见其影响力。
杨洁一看录像,眼睛顿时亮了,心想:“就是她了!”但马兰的档期紧得像火车时刻表一样,西游记剧组只是临时找她拍个小角色,远不是她的主业。那几年,马兰正忙着黄梅戏舞台演出,一场接一场,几乎没有休息时间。
戏份涉及到陈光蕊遇害、抛绣球和江中弃儿三个关键剧情,不能拖延。杨洁和副导演王小颖为此几乎彻夜难眠。王小颖回忆说,那段时间急得嘴角起泡。
就在大家束手无策时,王小颖灵机一动,提出一个大胆方案:用直升机接人!在1984年,这样的操作极为罕见,尤其是为拍三分钟戏,还一字台词没有的角色。
当年11月,剧组在云南喜洲拍摄陈光蕊遇害段落,殷温娇抛绣球的戏必须当天完成。可开机前一天,安徽剧团突然通知,因演出安排影响排练,不能借演员。剧组一片哑然。
王小颖当即给马兰打电话,试图私下沟通。马兰也坦言档期满得难挤出时间。剧组只得承诺“当天上午到,晚上走,飞机往返”。
当天,马兰刚在合肥完成女驸马的舞台演出,妆容尚未卸净,底妆还留在脸上,便匆匆赶往机场。因为民航资源紧张,剧组租了直升机,单程花费两万多元,加上接送车辆和食宿,整套开销近五万元。飞机一路无停,直飞昆明。
飞机落地已是深夜,马兰下机直接进化妆间。化妆师简单补了眉眼,因为她脸上还带着舞台浓妆。化妆师回忆说:“眼影一刷,底妆都搓不开,脸上全是油彩。”导演杨洁却觉得这反而有味道,“有点旧旧的,朦胧感,就像穿越时空而来。”全组人也都赞同这个奇特效果,成了镜头中的独特古韵。
马兰穿着厚重唐装,站在台阶上,那层叠的妆容混合着合肥舞台的浓彩与剧组补的唐妆,显得别具一格。
抛绣球的第一场戏看似简单,实则考验极大。绣球必须掷得稳准,表情还要带着含羞带喜的神韵。导演一声“开机”,马兰先是低头轻移半步,抬头时眼神扫向人群,那一刹那,精气神顿时显现。随后浅笑几声,摄影师说,全组都屏住呼吸,那几秒笑声成了唯一保存下来的原声。因当时胶片短缺,绝大多数对白后期用音乐覆盖,唯有这笑声被保留。
第二场江边弃儿更难拍。天气寒冷,水温冰凉,马兰抱着道具婴儿站在水中,双腿抖得厉害。导演安排了特写,捕捉孩子入水,母亲眼神瞬间变化。只见马兰手指微颤,嘴角紧绷,泪水在眼角闪烁却未落下。伴随着悠扬琵琶声,没有一句台词,只有呼吸与水声,如同心跳般敲击人心。
拍到中午,马兰连饭都没吃,妆容未补,湿发贴颈。第三场母子相认,镜头只扫过她脸上两秒,她眼神温柔地看着儿子,轻轻低头,简单却饱含深情。导演一喊“卡”,全组起立鼓掌。
这三场加起来不过三分钟,拍了整整五小时。结束后马兰又匆匆赶回机场,夜晚返合肥,次日继续女驸马演出。她自己几乎没怎么看过成片。
杨洁导演第一次看到样片时愣住了:“这段无对白戏,全靠眼神和动作,气场比许多主演还强。”剪辑时她特意为这段调低色温,打了柔光,观众首播时没认出马兰,只觉得“这女演员眼神真有戏”。后来有人查演员表才发现,片尾特别出演赫然写着“马兰”。
播出后,观众纷纷写信央视,询问那个抛绣球姑娘是谁。大家记住的,不仅是她那几秒笑声,还有抱孩子发抖的手和江边含泪不语的背影。
剧组从未公开宣传这段是马兰出演,直到多年后《西游记》幕后纪录片才揭晓真相。杨洁在回忆录《敢问路在何方》中写道:“她用黄梅戏的程派表演方式演电视剧,站在那里不说话,分量却比台词还重。”编剧也感慨:“最短的戏份,用了最大的资源,最值得。”
这段虽短,无对白,最初无名,却留下了经典画面,深深刻在观众心中,成为《西游记》永恒的细节之一。
发布于:江西省上阳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